数据分析浪潮下,无需依赖 IT 支持的自助 BI 成为热门话题。然而,尽管其概念吸引人,鲜有企业真正将其落地为实用工具。为什么自助 BI 没有真正普及?本文将探讨其中的原因,并带来应对之道。
行业背景:自助 BI 的承诺与现实差距
“数据驱动决策”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层的共识,BI(商业智能)作为将数据转化为洞察的工具,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。自助 BI 的概念应运而生,旨在让业务部门摆脱对技术团队的依赖,自主完成数据提取、分析到可视化展示的全流程。
听上去很美,但现实中却并不如人意。很多企业引入了 BI 工具,却发现员工对它的使用寥寥无几,结果成了华而不实的“摆设”。设计精美的仪表盘无人更新,自助分析的场景几乎停留在口头,“自助 BI”理想大大缩水。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?
1. 工具复杂度 VS 用户操作门槛
虽然市场上的 BI 工具日益丰富,但它们往往高估了用户的数据处理能力。大多数业务用户习惯使用 Excel,一旦面临 BI 平台复杂的操作流程和专业术语时,很容易半途而废。甚至,有些“自助” BI 平台要求业务用户懂得写 SQL 脚本或熟悉数据建模,显然,这与“自助”初衷相悖。
例如,许多 BI 工具需要用户自行配置数据连接,构建数据模型,还要根据需求设计可视化图表。这种技术门槛让业务人员望而却步,最终还是得求助 IT 人员完成相应工作,彻底失去了自助 BI 的意义。
2. 数据治理与指标管理缺失
很多企业想用自助 BI,却忽略了核心的问题:数据杂乱与指标口径不统一。自助 BI 涉及的第一步通常是获取和处理数据,然而在多数企业中,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,各系统间缺乏联通,数据质量堪忧。例如,常见的基础问题包括重复数据、缺失字段,以及不同部门对指标口径的理解不尽相同。
更糟糕的是,没有合适的指标管理体系,导致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的分析结果无法得到一致采信。业务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图表,可能最终被管理层以“数据不靠谱”否掉。没有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,自助 BI 很难真正落地,更别提普及了。
3. 技术支持与业务需求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
即便企业下了决心解决技术门槛和数据质量问题,还是会面临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挑战:分析需求无法自然转化为分析结果。很多 BI 工具并未很好地贯通技术支持与业务需求,常常给用户造成表达需求困难的困境。
某些自助 BI 工具提供的图表组件虽然丰富,但业务人员往往不知道如何选用合适的维度进行交叉分析。比如,要从月度销售数据分析趋势并预测下一季度销量,可能光是拖拽控件都能拖到崩溃。再者,一些高级分析功能如智能分析、预测建模等,对业务用户来说简直天书一般。
4. 如何破局?一站式 ABI 平台的优势
针对以上挑战,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助 BI 工具的定位与落地方式。我们认为,一个真正高效的 ABI(分析型商业智能)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:
- 指标管理: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管理,确保全企业数据口径一致,降低数据使用的沟通成本。
- 数据建模:提供简捷易用的数据建模功能,让业务用户无需复杂技术操作即可轻松组织数据。
- 交互式仪表盘:支持通过拖拽与可视化交互创建分析报表,降低使用门槛。
- 常见 BI 功能全覆盖:自助分析、Excel 融合分析、Web 报表等特性尽可能贴合业务用户的使用习惯。
以 Smartbi 为例,其一站式 ABI 平台整合了数据治理、建模、分析到报表搭建的全流程功能。Smartbi 平台在国内多个行业积累了丰富实战案例,尤其是其指标管理和 Excel 融合分析功能,非常适合帮助业务团队快速上手,将自助 BI 的难度降至最低。
5. 面向未来,场景化与智能化不可或缺
展望未来,自助 BI 的进一步普及还离不开场景化与智能化的结合。一方面,BI 工具需要将功能设计更加贴合具体业务场景,推出物流、零售、金融等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;另一方面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,BI 工具完全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实现“问答式分析”。
Smartbi 的 AIChat 智能问数平台正是这方面的探索典范。借助 RAG 技术与大模型能力,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提出分析问题,系统自动理解后生成对应报表。这种方式不仅进一步降低了技术门槛,更赋予业务人员决策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分析自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