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AI红利下不可忽视的成本问题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AI平台引入到业务决策、数据分析和运营优化中。从智能预测到数据洞察,AI的强大能力正在深刻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。然而,强大的技术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。很多企业在享受AI平台带来业务红利的同时,却面临着平台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。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,如何控制AI平台的使用成本,成为他们能否进一步扩大AI应用的重要考量因素。
本文将从实际业务痛点出发,探讨企业如何合理控制AI平台的使用成本,同时兼顾应用效果最大化。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操作措施,帮助企业用户、数据分析从业者以及管理层找到在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。
一、明确AI平台的核心应用场景
第一步,企业需要明确AI平台的实际应用场景,这是控制成本的基础。很多企业在引入AI平台时,没有针对性地为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,导致资源浪费。例如,一个企业可能购买了具备复杂模型训练能力的AI平台,但实际只用来生成某些简单的报表分析。
因此,在选型之前,企业需要梳理自身的核心需求:是为了搭建可视化分析仪表盘,还是为了优化预测性模型分析?是为了服务于财务报表分析,还是构建智能机器人辅助决策?如果目标是高效完成数据分析和智能挖掘,那么基于指标管理、数据建模和关键业务问题的AI工具会更加适配。避免“买多了,用少了”的情况,可以显著降低整体支出。
二、善用“云+计算”模式优化资源
当下主流的AI平台多支持“云原生”或“云计算”架构,这为企业灵活配置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。举例来说,传统本地化部署的AI平台通常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投入,但如果采用云端服务模式,企业可以根据使用情况灵活扩展或缩减资源配置,做到“用多少,付多少”。
此外,企业可以选择智能调度功能,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计算和存储能力,避免高峰期资源不足或低谷期浪费算力。Smartbi 一站式 ABI 平台支持用户在本地部署与云端整合间无缝切换,为企业提供深度数据建模、指标管理以及交互式仪表盘功能。这种可扩展的架构,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设备采购成本,还能进一步降低长期运维成本。
三、构建高效的数据指标管理体系
许多企业在使用AI平台过程中,发现数据管理成本是个“看不见的黑洞”。复杂的指标定义、冗余的数据建模,以及缺乏标准化的分析流程,使企业无形中增加了大量人工与时间成本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清晰、高效的数据指标管理体系。
Smartbi 的一站式 ABI 平台提供强大的指标管理能力,企业用户能够基于统一的指标平台进行数据的定义、管理和复用。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管理流程,企业不仅能够减少重复劳动,还能提高AI平台的使用效率,进一步控制成本。例如,通过该平台的自助分析和 Web 报表功能,用户无需依赖技术人员即可完成复杂报表制作,降低了因技术门槛导致的溢出成本。
四、重视模型与工具的“复用性”
在很多企业场景中,AI平台的模型开发费用占据了很大比重。事实上,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模型和工具的复用性来节省投入成本。一方面,要避免为了满足每一个细分需求而开发全新的模型,优先考虑通过调整现有模型参数来满足场景差异;另一方面,使用具备通用性和扩展性的工具尤为重要。
以 AI 分析助手为例,Smartbi 的 AIChat 智能问数平台以企业的核心指标为中心,结合 RAG 技术和大模型能力,可适应广泛的业务场景。如销售动态监控、风险预警、智能问答等,都可以直接基于现有平台进行轻量级功能扩展。这种“轻开发、高复用”的模式,显著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。
五、定期审核与优化使用策略
AI平台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工具,它的使用策略需要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不断迭代。为了避免应用成本逐年攀升,企业应定期对AI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和优化。例如评估某些功能模块的实际使用频率,剔除低使用率的功能,或者调低资源配置以控制开支。
此外,企业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对平台的 ROI(投入产出比)进行定期核算,确保资金花在“刀刃”上。例如,利用 Smartbi 的交互式仪表盘功能,企业可以实时跟踪AI平台的实际运行效果,并对任务优先级进行科学调整,从而避免资源浪费。